习大大两只鸟论,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来阐明“调结构、转方式”重要意义和方向路径,是习近平总提出的一个重要经济思想。“两只鸟论”为我们找到发展新动力提供重要遵循。现在被高规格重新提起绝非偶然,不仅是向前人致敬,更是向后人宣誓。
追本溯源知缘由
两只鸟论为何突然火爆?
最早关于两只鸟论说法,起源于1982年黄克诚:“要把经济搞活,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搞死,但搞活不能没有秩序。这就好比一只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它就死了,要让它飞。但要让它在笼子里飞,否则它就飞跑了。”后陈云在听取经济汇报时使用这个比喻,核心意思就是在计划笼子里,准许市场之鸟存在。
“鸟笼经济”思维为市场经济初期确立打开一个口子,为随后政府管理者执行上化解政治风险,因为虽市场鸟飞进来,但有笼子,不需太担心西方经济出现的那种无序混乱。此种思维在推行过程中阻力较小,也造成巨大历史惯性和粘性,所以每当中国经济出现政府可以干预的缝隙时(但不一定是必须的),“鸟笼经济”调控思维,自然跃于纸上,而历次重大经济危机更是给这种干预提供最合理支持。
本届政府提出两只鸟论最早出现于2006年习近平主政浙江时以“哲欣”为笔名的文章《从“两只鸟”看浙江经济发展结构调整》。1979年当中国市场经济岸边踌躇不前时,邓小平“两只猫论”突出重围,将中国推进改革大潮。30多年后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复杂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两只鸟论”登上各大宣传窗口,这是一种道路选择的必然。
复杂局面迎挑战
本届政府面临复杂环境:对决策者能力是前所未有挑战。
一方面,“两鸟论”背景逐渐明朗:第一,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要加大力度搞经济,第二,由于搞经济效果不理想,下一步的政策思路要有所调整。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第三波高潮来袭,防御外部风险也成重要考量。
第三波综合性货币金融危机由此传染到过度依赖外需和外资外围国家(新兴市场),其结果是新兴市场陷入经济衰退和资本外流的恶性循环,而这可能会反过来对发达市场形成拖累(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波动),引发全球性的恐慌。
金融危机第三波层层递进渐入高潮。2013年是前奏,最脆弱国家率先倒下。2014年是上半场,QE加速退出,又一批国家倒下如俄罗斯。2015年已步入下半场,美联储加息成新风险源,一些经济较为稳定国家也相继倒下,人民币基本面最好,但也积累了不小贬值压力,逼迫央行一次性贬值。
现在基本面较好新兴经济体只是暂时推迟危机,但并没有完全解除风险,如果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无法完成改革转型,该倒下最终依然会倒下。
既要持续高压反腐又要避免消极怠工,既要抗击PPI通缩又要避免CPI通胀,既要汇率贬值刺激出口又要汇率稳定遏制资本外流,既要加快转型升级又得避免调整阵痛,既要加快淘汰产能又要避免金融风险,既要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又要维护资本流动稳定。最难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如何面对多个病症做好平衡,这正是当下决策者的挑战。
解放思想抓关键
无论麻雀还是鸽子,能抓虫吃就是好鸟!
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从“黑猫白猫论”到“养好两只鸟”,从改革启动到深入,有用才是“好”理论。对决策者而言,“把实体经济抓上去”就是“赢得冠军”。
两只猫论和两只鸟论本质上一脉相承,核心思想都是实事求是,用实践来说话。即要对于长期占据我们心路的“鸟笼思维”进行扬弃,也要把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逆向过程所造就政府“先入为主”思维,逐渐变为“量力而行”。
“两鸟论”新思路内涵
“腾笼换鸟”,方能“凤凰涅槃”。旧的走不下去,自然要换新的。表面上看是用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但这不是什么新思路,在这个关口提“两只鸟”还有更特殊意义。
第一,除了虚拟经济,还要搞实体经济。
上半年如果剔除金融业增长,实际经济增速可能只有6.5%左右。
本来理想场景是:改革驱动资产重配-股市上涨-促进直接融资-支持创新企业融资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股市继续上涨。
但飞来杠杆将这种良性循环变成恶性循环:改革驱动资产重配-无序加杠杆-股市非理性上涨-监管去杠杆-杠杆资金强行平仓-市场恐慌下跌-直接融资暂停-经济转型升级受阻-股市基本面恶化,一蹶不振。
第二,依赖金融创新,还要靠技术、品牌创新。
中国经济先经历传统产业衰退,后遭遇股灾重创,现急需一场“凤凰涅槃”。
习近平明确提出涅槃“是靠自主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注意,这里面并没有金融创新,和前面政策导向一脉相承,显示出中央对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态度可能已经发生变化:风险防范意识更强,加快发展的步子更谨慎。
两鸟论还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加快出清和突破刚性兑付,此谓“腾笼”;二是加快新型转型方向投资,特别是新型基础配套措施。从政策角度出发,如果突破刚兑又要守住风险,央妈支持下债务减记辅之以国资证券化(出售资产),几乎是唯一可操作的路数。
提法背后藏“心思”
稳增长核心在“稳”,不在“增长”。放弃过去2012-14以政治整顿为核心思路,并不意味着回归2012年之前大规模刺激思路。
(1)无基建,不复苏。
上半年基建喊得多做的少。中央对基建支持力度只会增强,不会减弱。
一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主要是国开行和农发行专项金融债及PSL扩容。二加快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成立PPP产业基金来用真金白银提供引导。三加快推出一些示范性重点基建项目,比如以地下管廊为代表“地下经济”,以及京津冀、新疆西藏、东北区域振兴。
(2)利率要稳。
如果央行不采取对冲措施,利率担忧会传导到长端利率,影响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有悖于中央政策初衷。所以央行一定会出手稳利率。上周千亿逆回购和MLF已释放短中期流动性,下一步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已经箭在弦上。
(3)汇率要稳。
人民币汇率一次性贬值后,中央可能更倾向于看到汇率双向波动。一方面,贬值对出口拉动作用取决于商品价格弹性。另一方面,过度贬值可能会引发资本外流以及全球经济新动荡。
(4)股市要稳。
如果股市没人气,国企改革、产业转型和资本账户开放都会受巨大限制。怎么稳?中国股市以散户为主,不靠真金白银很难稳住。证金公司目前资金来源不能支持长期托市,下一步可以逐步转向汇金,并加快引入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
(5)国际国内都要抓。
两个鸟论中特别提到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方法,即“高度重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大局,寻求更为广阔的腾挪空间。”过去我们“与邻为善”,但其他国家一方面通过贬值争夺有限出口份额,另一方面通过再平衡战略推动产业回流,对我们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要扭转这种局面,就要一方面消除人民币汇率的高估,另一方面加快产能合作与输出,从国际市场下文章。
“受伤牛”怎样走回来?
尽管风口还在,但股灾已把“牛”重重摔在地上。未来A股要想恢复牛市,需相当一段时间。现在受伤A股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短期,受伤身体需恢复。
A股飞太高摔太快,导致身体重伤。一方面,很多高位入市资金仍然淤积在市场内,需慢慢换手,另一方面,急速下跌致很多杠杆资金被迫平仓,很多企业和个人可能陷入债务泥潭,需慢慢消化。
(2)中期,受伤心灵需安抚。
一方面,6月股灾造成全球蝴蝶效应继续:A股暴跌-国内财富效应缩水-人民币贬值压力-央行被迫一次性贬值-市场恐慌-央行抛美元资产(美债)干预-美元贬值-美股下跌-全球市场恐慌-A股恐慌。循环太过庞大没有单一力量可以终结。另一方面,过去是股票牛市支持改革转型,反过来支持牛市,但现在如果股市走弱,会形成反向恶性循环,影响改革转型信心。
延伸阅读
从“两只鸟”看浙江经济发展结构调整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哲 欣
www.zjol.com.cn
2006年03月20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工业化从低门槛的家庭工业、轻小工业起步,能够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实属不易。但是它也有结构层次比较低、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的先天不足,有先天不足就必然导致成长中的烦恼。特别是这些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面临着资源要素的制约、生态环境的压力、内外市场的约束。所以,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这方面的工作十分繁重,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两项内容,打个通俗的比喻,就是要养好“两只鸟”:一个是“凤凰涅槃”,另一个是“腾笼换鸟”。所谓“凤凰涅槃”,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省和品牌大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
所谓“腾笼换鸟”,就是要拿出浙江人勇闯天下的气概,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全国的区域合作和交流,为浙江的产业高度化腾出发展空间;并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引进优质的外资和内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弥补产业链的短项,对接国际市场,从而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
实现“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是产业高度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这种对更高境界的不懈追求,也是“浙江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
(文章来源:优品金融研究所)